“青春答卷,基层故事”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进
一场关于青春的赞礼,聆听青春年华的“拨节”之声
从书香氤氲的象牙塔,到服务群众的红马甲
从青涩的数媒毕业生,到向下扎根的乡村志愿者
杨志成用脚步丈量故土
把基层当作生命最广阔的舞台
用青春最好的姿态触摸“被需要”的
每一次心跳
用奉献为青春写下最生动的注脚。

杨志成,福建三明人,阳光学院2025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毕业生。自本科毕业后,他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计划,服务于三明市大田县屏山乡人民政府,让青春在基层拨节育穗。
向下扎根
青春最好的“育穗”姿态

杨志成用一步步坚实的脚印,丈量出他的成长故事。从2022年寒假“扬帆计划”开始,他来到大田县团委办公室实习,这是他第一次接触到基层相关工作,在之后几年他都持续参与家乡的志愿者活动:新春送福、防疫服务、温暖回家路……从“看见”基层到“体会”被需要的价值,杨志成在一次次志愿服务中渐渐消除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找工作,找满意的工作”的焦虑。他在志愿工作中听见了自己的心跳 ,也找到了一条平凡而又坚实的道路——走到基层去。
“希望广大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练就过硬本领,发扬奋斗精神,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为中国是现代化建设贡献青春力量。”杨志成铭记习总书记对青年志愿者的殷切期望,向时代楷模学习,向身边扎根的青年先锋学习,将心之所向作为青春的选择,践行无悔的人生。
向阳生长
在基层沃土中“拔节”淬炼

从“大学课堂”到基层“实景课堂”,杨志成的青春始终以深入青年为前提,以创新表达为关键,把脚步扎进泥土,把故事写进人心。宣传工作中,他是青年夜校推文的“笔杆子”,用鲜活语言讲述基层故事,近20篇原创内容收获12000多次阅读量,真正让政策与青年“零距离”。
志愿服务里,那一抹“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在社区每个角落——从科普宣传到反诈入户,从交通安全倡导到爱国卫生运动,把“理论课”转化为“实践课”,让青春在基层沃土中向下扎根、向上拔节。
深入青年,才能读懂青年;创新表达,才能引领青年。杨志成用行动诠释:基层不仅是锻炼的舞台,更是青春的答卷。他呼吁更多青年朋友加入“三支一扶”计划、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乡村振兴项目、“大学生西部计划”等国家战略行动,把个人理想融入祖国山河,用脚步丈量乡土中国,用专业赋能乡村发展,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沐光而行
以青春之我回答时代之问
从“校园新手”到“基层熟手”,杨志成的成长轨迹里,藏着“把想做的事变成能奉献的事”的青春密码。
在校时,他是毕业典礼上的发言代表,是团日活动、运动会的组织者,更是20+场社会实践的“行动派”——从南岩村到金翼村的田间地头,从“两弹一星”精神宣讲台到两岸青年交流现场,30+次志愿服务、近300小时的付出,让“学生身份”叠加上“服务者标签”。
如今扎根基层,他把宣传稿写进青年心坎里,把志愿活动办进社区烟火中,在“知行合一”里守住青春初心,让自己的成长与基层发展同频“拔节”。
“青春如稻禾,唯扎根泥土,方能拔节生长。”杨志成用无私的行动吹响青春嘹亮的号角,用无悔的誓言开垦故乡的田野。他在家乡的土地扎根,又踮起脚尖向阳生长,开枝散叶,沐光而行。杨志成在用生命的绽放向我们昭示:到基层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正是青春最响亮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