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上午,2025年福建省大学生“千校万岗筑梦基层”省级示范宣讲活动在阳光学院(福州校本部)正德楼音乐厅成功举办。本次活动由共青团福建省委、福建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中国海峡人才市场、阳光学院联合主办,福建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工作中心、福建青年人才开发中心、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共青团马尾区委、阳光学院团委、阳光学院校友办公室承办。

共青团福建省委副书记张阿峰,共青团福建省委学校部部长、一级调研员黄承祖,福建青年人才开发中心主任潘建宇,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人才交流中心高级经济师、高级职业指导师陈希佳,福建青年人才开发中心副主任王金龙,共青团马尾区书记余思源,阳光学院党委书记刘松青,阳光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杨海晋及师生代表参加活动。

活动伊始,阳光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杨海晋为活动致欢迎辞。他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千校万岗筑梦基层”行动的引领意义,赞扬了返校宣讲的校友们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的担当精神。他勉励在场学子,要勇于到基层一线砥砺品格、增长才干,将“小我”的成长融入时代发展的“大我”之中,让青春在服务国家和人民的需要中绽放最绚丽的光彩。
在宣讲环节,来自乡村振兴、创新创业、西部计划、社会服务等领域的6位阳光学院校友作为“就业引航”宣讲员,结合自身经历、职业选择和工作实际等,分享他们在基层的奋斗故事与成长感悟,生动展现了他们投身基层、书写出彩人生的青春答卷。
“我们规划土地的命运,土地也规划着我们人生的轨迹。”马尾区资规局总规划师林津以《土地和成长》为题,用“描绘、等待、见证”等关键词分享了他的规划师生涯。他从十年土管求学切入,讲述如何历经数年,基层挂职、区直履职的故事。他以用专业服务土地民生诠释价值:最好的成长,是与脚下这片土地同呼吸、共命运,在服务城市发展的进程中,完成自我价值的实现。

“愿做一颗向上的种子,将根系深埋,只为触摸更广阔的蓝天。”2025届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校友杨志成以《让青春在基层拔节育穗》为题,以“好奇、融入、创造”等关键词串联起他的基层实践。他从为乡村设计首个文创IP切入,讲述如何用数字媒体技术为古村落制作VR全景导览、为农产品打造品牌故事,最终让一个默默无闻的村庄成为“网红打卡地”。他以实践行动证明了,青年的创造力,是乡村振兴中最富活力的新质生产力。

“不是每一棵树都能生长在绿洲,胡杨的使命就是守望荒漠。”2023届工商管理专业校友李文以《在西部,遇见更好的自己》为题,以选择、坚守、热爱”等关键词分享了他的西部计划志愿服务生涯。从赛里木湖到阿勒泰,从福建援疆指挥部再到市场监督管理局,从为牧区的孩子们开设第一堂普通话趣味课,到在戈壁滩上参与组织首届乡村文化节,他在看似贫瘠的土地上挖掘出精神的富矿,更找到了他奋斗的方向。

“从‘为规则服务’到‘为产业赋能’,是一场价值的跃迁。”2012届法学专业校友游珑以《十年律界深耕后返乡,以米为媒拓新业》为题,讲述她告别律所合伙人身份、归乡投身智慧农业,打造亿涞贸易平台为行业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的心路历程。在乡村的沃土上,耕耘出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交融的新图景。这不仅是一次职业的转身,更是一场以专业反哺乡村振兴、以情怀重塑产业的深情实践,生动诠释了跨界融合所蕴藏的无限可能与时代价值。

“财税是创业的基石,服务是生态的纽带。”2015届会计学专业校友陈俊凯在《财税起家,跨界破局——做创业企业“全链条护航”的实干家》中,讲述了他毅然辞别央企安稳岗位,以财税专业为起点,从四人小团队做资质代办,到跨界拓展财税筹划、信息化服务,最终打通财税全链条服务的的笃行之路。他寄语青年学子:唯有夯实专业之基、凝聚团队之力,方能在服务他人、成就他人的过程中,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与成长。

“技术不是终点,创造才是方向。”2021届网络工程专业校友黄霆峰以《从执行者到创造者:我的“三次方”成长思维》为题,回溯了自己从一名默默无闻的工程师助理,从考取CCIE等证书夯实执行根基,讲述赋能团队转型、一路淬炼成长为身兼科技公司技术总监、股东与高校企业导师等要职的奋进轨迹。他坦言,真正的技术力量,不仅在于精准执行,更在于敢于突破边界持续创造价值。他勉励青年技术人才既要沉心深耕专业,也要主动拓展视野,让代码不仅运行于机器,更赋能于时代。

在随后的互动交流环节,现场学子围绕团队建设、能力转型、职业起步、基层适应等话题踊跃提问。嘉宾们结合自身经验,倾囊相授,鼓励同学们“磨砺意志,敢闯会创开拓格局,在服务国家与社会中找准人生坐标。

宣讲嘉宾互动交流环节
阳光学院将持续深化“就业引航计划”,搭建更多校企对接、实践育人的平台,引导青年学子以奋斗为笔,以大地为纸,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征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青春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