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开讲!让AIGC为影视创作“助旧立新”


9月25日,作为第12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子活动之一,元宇宙与新媒体学院于正德楼音乐厅举办《AIGC在商业与传统影片中的应用》分享会,特邀于孜平导演担任主讲,探讨AIGC如何助力影视创作“助旧立新”,为未来创作者指引方向。
于孜平从AIGC可应用的商业项目类型切入,解析其在提升效率、拓展画面表现力方面的优势,并分享首尾帧设计、音乐运用、角色转换三大实战技巧。他强调,AIGC是赋能创作的工具,而非替代创意思维,创作者应避免“被AI绑架”,始终以导演意识和剧本结构为核心。在谈到AIGC带来的新机遇时,于孜平指出,AIGC已能完成大部分镜头制作,显著降低技术门槛,为创作者在商业与艺术之间找到新平衡,实现更自由的表达。


互动环节中,师生围绕电影感培养、导演风格建立、AI行业影响等踊跃提问:
教师 邱 察
Q学生在学习AI影片创作前,应先打好哪些基础,才能培养“电影感”和叙事能力?

A“电影感”源于实战,而非技术堆砌。 最佳路径是引导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短片项目来学习。从策划、剧本到制作的全流程实践,能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主动掌握镜头语言和叙事技巧,真正理解技术应为故事服务的本质。这才是培养AI影片创作中“电影感”的根本。
教师 黄晓男
Q在AIGC视觉效果日趋同质化的当下,创作者如何形成个人独特的视觉标签?

A独特的标签源于持续的审美积累和主题深耕。技术是“器”,而个人的美学修养和关注领域是“道”。建议同学们找到热爱的创作方向,形成自己的作品体系。
24级广告学专升本2班学生 黄清枫
Q如何在接纳AI创作的同时,锻炼个人能力?

A个人能力的培养,实战是唯一的捷径。与其空想,不如在具体项目中大胆试错。我初入行时曾在一个月内犯遍了几乎所有错误,但这些教训反而成为我最宝贵的财富。大学阶段的能力积累决定了职业起点的高低,而工作后的成长则取决于项目历练与自我驱动力。技术终会过时,但解决复杂问题的硬实力永远稀缺。找到自己的赛道,让AI成为你专业能力的“放大器”,才是应对一切变革的根本。

本次分享会深化了师生对AIGC影视应用的理解,强调在技术浪潮中坚守创作本质的重要性,激励大家以新技术讲述属于自我的故事。基于本次分享会的思想碰撞,我院将持续推动技术与叙事的深度融合,通过引入前沿创作工具与行业实战项目,让学生在掌握AI技术的同时,培养导演思维与影像美学素养,筑牢创作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