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2025年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 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顺利举行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广大团员青年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6月20日下午,阳光学院在校本部正德楼音乐厅举行“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阳光学院2025年大学生“三下乡·返家乡” 社会实践活动出征仪式。
启动仪式
活动现场首先回顾了2024年阳光学院社会实践成果并举行了2024年度社会实践活动颁奖仪式,表彰获奖队伍及先进个人。同步启动了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导师聘任仪式。校纪委书记苏享平为受聘的2025年暑期“三下乡·返家乡”社会实践导师颁发了聘书。

学生代表发言
“皂福南岩”乡村振兴实践队学生代表王玥同学在分享她的基层实践经历时表示,这段基层实践经历对她的影响非凡。她响应号召,带领团队深入乡村,通过扎实调研和务实服务克服困难,最终产出了服务乡村发展的实践成果。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基层的力量,也让她想把充满力量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听。在船政,她触摸到百年历史底蕴;于川石,她感受奋进脉搏。这份源自乡村振兴实践的触动,推动她踏上奔向阳光的实践征程,用实际行动诠释阳光学子的使命担当。

教师代表发言
实践育人工作教师代表、广播影视编导专业学科带头人王宏副教授带来实践育人经验分享。他积极投身学校“百人团一村”乡村振兴实践。今年暑期,王宏副教授将作为项目总顾问带队前往陈祥榕烈士的家乡——甘棠乡下党口村。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发挥专业所学、服务乡村需求的方式开展社会实践。王宏副教授强调这种实践不仅是向英模学习、响应国家号召的途径,更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将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能力的关键环节,其根本目的是“育人”和“赋能乡村振兴”。

领导讲话
阳光学院校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杨海晋副研究员寄语强调,学校坚持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导向,将实践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路径。杨海晋副书记勉励同学们:一要“躬身入局”,在基层沃土中感悟中国之治;二要“知行合一”,在服务社会中锤炼过硬本领;三要“青春报国”,在时代浪潮中勇担使命重任。强调阳光学子要依托“三下乡”、“返家乡”、社区实践三大载体,投身“三位一体”实践育人大课堂,将青春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勇担历史使命,让青春在党和人民需要处绽放绚丽之花。

授旗仪式
随后校纪委书记苏享平为重点实践队授旗。

思政微课
新时代呼唤新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胡青华老师为即将启程的同学们带来了一堂《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思政微课。通过历史溯源、逻辑拆解、价值延伸,系统解读“晋江经验”的发展脉络与时代意义,最终指向 “以晋江智慧赋能青年奋斗” 的核心命题,呼应“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号召。

主题分享
新媒体时代,信息如海。做好新闻素材采集,关键在于巧用“加减法”。校党委宣传部的周子璇老师给我们带来《全媒体视角下新闻素材采集的“加减法”》的主题分享,为青年们解锁素材采集的秘诀,最后呼吁大家:期待与实践团队深入合作,讲好阳光人参与社会实践的故事,传播正能量。

安全宣讲
实践是获取真知的重要途径。经济管理学院陈兴华老师在题为《扣紧“安全锁”,畅行实践征途》的分享中,着重强调安全是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他呼吁大家:只有时刻拧紧安全意识的“阀门”,方能真正为实践之旅保驾护航。

回顾总结
阳光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依托三下乡,返家乡等系列实践活动,引领青年学子深入田间地头、扎根乡村基层,在服务乡村发展、传播科技文化知识的生动实践中,锤炼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构建起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联动、师生共同参与的实践育人新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