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学院党委书记刘松青向全省展示“思政育人”阳光经验!
近日,央视网以《阳光学院党委书记刘松青:“三维聚力”构建思政课师资建设新格局》为题,深度报道我校通过“三维聚力”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新格局的实践经验。

作为“全国民办高校课程思政联盟”成员单位及福建省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建设单位之一,阳光学院坚持把思政课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据刘松青介绍,校党委书记亲自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每学期深入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现场办公会,推动解决实际困难。

阳光学院在改革评价体系上落实“破五唯”教育评价方针,将在重点党报党刊发表的理论文章、获批省部级课题等纳入评价范畴,引导教师深耕教学研究。阳光学院还加大支持保障力度,按照每月1000元标准设立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有效调动教师积极性。
在培育机制方面,阳光学院构建了多元化培养体系,充分利用“部—省—校”三级培训资源,夯实教师理论功底。刘松青特别提到:“我们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推动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强化实践锻炼,持续提升实践教学能力。”

阳光学院还建立了常态化帮扶机制,通过“师徒结对”、教学竞赛等活动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同时,阳光学院搭建高层次科研平台,聘请冯刚、李向军等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定期组织学术活动。近五年来,思政课教师获批省部级科研项目18项,发表核心论文16篇。

阳光学院注重整合校内外资源,实施“双联制度”,即校党委委员联系思政课教师、思政课教师联系二级学院,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刘松青表示:“我们通过一体化建设机制,牵头片区大中小学师资培育、听课评课、教研交流等,构建全员育人格局。”
此外,阳光学院与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联合发起成立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联盟,参与省级集体备课活动,为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阳光学院的实践探索,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未来,学校将聚焦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实际问题与关键问题,进一步针对思政元素的生长点、学生关注点与时代适切点相融合,探索多样化课程思政建设途径与方法,推动“思政课”走深、走远、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