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强国首页报道!阳光师生在社会实践中上好“大思政课”!
近日,学习强国以《阳光学院:走进乡村一线 全链条助力乡村振兴》为题,专题报道我校师生团队深入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下山口村开展实地走访和调研实践,助推下山口村实现特色发展。该报道目前已登上学习强国首页“青春中国”栏目热点。

为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青年师生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贡献更大力量,阳光学院持续深化“百人团一村”品牌实践活动。
今年暑假组建了由128名师生组成的乡村振兴实践团,深入宁德市屏南县甘棠乡下山口村,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色优势,围绕乡村产业发展、研学规划、红色文化、科技助农等议题开展实地走访和调研实践,以实际行动诠释了阳光学子的责任担当。

融组织之力
党建引领,搭建青年入乡“舞台”
7月2日,一场以党建结对共建为核心,融合生态农业实践与大学生暑期社会成果展示的活动在甘棠乡下山口村举行。屏南县政协副主席陈定豪、团县委副书记徐倩,乡党委书记李亮以及阳光学院党委书记刘松青,党委副书记、校长助理杨海晋,纪委书记苏享平等出席活动。双方签订党建结对共建未来合作协议,并为大思政实践育人基地与爱国主义教育校外实践基地揭牌。双方将在党建引领下从村庄规划、民宿改造、文旅挖掘、研学、直播带货、乡村人才培训、耕地认领等方面开展交流。


智慧兴农,探索青年兴业“路径”
针对下山口村传统灌溉方式水资源浪费、人工成本高的难题,“智水青禾”实践队深入高山蔬菜基地,为当地安装了智能AI灌溉系统。该系统依托物联网传感器与智能算法,构建了“土壤墒情监测+云端数据分析+自动精准灌溉”三位一体的解决方案。通过监测设备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气象数据,AI模型动态调整灌溉量,预计可实现节水15%以上,同时降低50%人工管理成本。
与此同时,师生们将直播间搬进了农田和冷库,用镜头为高山蔬菜打开销路。张惟祺老师带领“直播助农”实践队的学生主播开启公益直播,以沉浸式的场景营销解锁了农产品破圈的“流量密码”,直播间评论区互动如潮,显著提升了当地特色农产品地域品牌的市场声量。

文化创意也为下山口村的农产品注入了新的活力。师生们走遍村子的每个角落,跟着菜农学认菜,将山间云海、梯田溪流、古朴瓦屋以及当地的红色文化元素提炼转化为富有现代美感的视觉符号,为特色农产品赋予了新的形象。下山口村党支部书记陈发龙观展后对同学们的作品赞不绝口:“这些作品既守住了乡村文化根脉,又赋予了时代新貌,为村庄发展注入了艺术活力。”



促双向共赢
治理筑基,解锁文旅惠乡“密码”
“青循·法传”实践队的师生立足专业优势,结合对《英雄烈士保护法》乡村执行情况的调研,修订完成《烈士素材使用规范手册》,为基层英烈保护提供实操指引。同时,团队针对下山口村治理需求,编制了涵盖土地管理、生态保护、村规民约等多个重点领域的《下山口村普法手册》,收录典型案例,提供法律条文索引及维权指引,并面向村民开展民法典普法宣讲,通过案例解析提升村民法治意识。
“经禾兴农”实践队员们在田间地头调研高山蔬菜产业、考察冷库运营、与种植户田间交流,深入挖掘酿酒技艺等乡土文化,在此基础上制作了《屏南县甘棠乡下山口村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甘棠乡旅游攻略》《下山口村特色农产品推介手册》,并提出电商培训、文旅融合探索、销售渠道拓展等具有参考价值的发展建议。

扬文化之美
红色传承,打造青年留乡“磁场”
“闽普兴乡”实践队发挥专业特长,将戍边英雄陈祥榕的成长故事编绘成图文手册在村委广场展出,传递榜样力量;并联合语言艺术专家创新采用“普通话+游戏”模式开展互动教学,激发孩子们兴趣,童声朗诵《少年中国说》。
为深化创作成果,“薪火艺路”与“音诗画”实践队深入陈祥榕纪念馆,挖掘地域文化基因,精心创作并演绎了原创音诗画节目《清澈的爱,只为中国》。节目融合声乐演唱与沉浸式舞蹈,以恢宏叙事和真挚情感,通过歌声与充满张力的肢体语言诠释新时代青年的爱国热忱与忠诚信念,实现了思政教育与艺术实践的深度交融。
“云栖甘棠智链心声”实践队则瞄准红色文化传播的新路径,着手打造下山口村专属小程序,全方位展现祥榕故里的魅力。团队成员收集陈祥榕烈士的生平细节,并对周边的陈祥榕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故居等进行详细考察,通过数字化手段,以生动有趣、图文并茂的方式展示英雄事迹和景点信息。
·


今年是阳光学院“百人团一村”专项行动落地的第十年。近年来,学校已累计选派超过100支师生团队深入乡村振兴一线,持续帮扶全省40个乡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例如助力北墘村打造黄酒文化特色小镇并成功获评国家级AAA景区,帮助南岩村成为首个“零合成洗涤剂试点村”。
未来,阳光学院将继续秉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乡村为抓手、以教师主导为关键、以学生成长为目标”的理念,构建实践育人闭环,让学生真正读懂乡村、服务乡村、建设乡村。